→点击查看专业版

用户: 密码: 验码:    
 返回首页 当前在线 2
       栏目导航 网站首页>>心肺复苏>>常识
  共有 4484 位读者读过此文   字体颜色:   【字体:放大 正常 缩小】    
【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】【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】    
 

儿童不宜 如何判断病人已经死亡?(1)

  发表日期:2007年6月9日          【编辑录入:zsw

读完前述两篇文章(《少女在被火化前复活》,《老婆撬开棺材广西村民被埋三小时墓中复活》)后,读者一定已经明白,前述两人并没有真正死亡,只是得了某些精神障碍性疾病或严重驱体疾病,一定时间内,病人意识“不清”,而病者家属因缺乏相关知识,误认为死亡,才出现了死人复活的事件,其实这些病人根本没有死亡。

作者因职业的关系,自己估计可能至少见过或抢救过上百例以上的濒临死亡的患者。还从未遇到过临床证实死亡的患者“复活”的现象。民间流传“诈尸”现象,即死人突然复活。民间有传说,人死后遭雷击可以诈尸。如果死者刚死不久,还未成僵尸,肌肉可能会对电剌激产生反应,出现肌肉收缩现象,遭雷击造成尸体在一定程度上活动起来是可能的,但现实生活中死后遭雷击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。本人并未直接听说某人见过或某地出现过这一情况。在临床上,患者刚突然死亡,为了抢救,心脏电击除颤时,放电时必然会看到患者肢体抽搐的现象,这只是肌肉对电剌激一种生理反应而已。

那么,人死前有什么征象, 或不祥之兆?

幻觉和幻视:一些濒临死亡者,常出现幻视,讲述自己见到了什么已经去世多年的故人等等,听到了某些奇特的声音等等。

有些人临终前会讲自己的身后事,如家产的分配,对亲人的嘱托等。当然,这一情况见于临终时神志清醒者,这些情况出现提示,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,自己已经完全丧失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性。

有的人会在临终前,泄露一身的秘密,免得留下“终生遗憾”。《论语》中有名言: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(One speaks gratefully on his dying bed)。

原文:曾子有疾,孟敬子(注:孟敬子,鲁国大夫仲孙捷。问之。曾子言曰: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”

译文:曾子卧床不起,孟敬子去探问他。曾子说道:“鸟快要死的时候,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;人快要死的时候,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。”

读解:朱熹解释说:“鸟畏死,故鸣哀;人穷反本,故言善。”(《论语集注》)也就是说,鸟因为怕死而发出凄厉悲哀的叫声,人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,反省自己的一生,回归生命的本质,所以说出善良的话来。人到了生命的尽头,一切的争斗,一切的过错,一切的荣耀, 一切的耻辱都已成为过去,现世渐渐退隐而恍若彼岸,与自己渺然无缘。

回光返照:有的患者长期病痛,全身状态极差,病入膏肓,奄奄一息。但有时未在采取明显有效的治疗支持措施的情况下,突然发现病情大为好转,食欲大增,面色红润。此不一定是好兆头,可能是患者此时已经“动员”了全身所有的能量,与死亡作最后的“决战”。一般来说病人病情会马上急转直下。

咽中生痰:对于病情危重患者,如果发现患者极度呼吸困难,出现倒吸气(吸气时间长,呼气时间短)或双吸气现象(即短促吸气两次,呼气一次),并伴有口唇青紫加重,咽部痰液增多且不能排出时,提示急性心力衰竭,预后多不佳,短时间内可能死亡。

病人死亡瞬间表现:

突然神志丧失,有的患者可能伴有尖叫(尤其是急病,一般状况比较好的患者)。全身瘫软,如头部突然下垂,双眼上吊或斜视,面部表情极度痛苦,肢体抽搐。如果死者腹内及膀胱内有比较多的内容,可出现大小便失禁,这一征象提示,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已经不能控制尿道及肛门扩约肌,从而导致尿液及大便外泄。常表示患者全身主要功能已经衰竭。

但对于极度衰竭患者,如老年患者,癌症晚期患者,死亡时表现得比较平地静,可能表现为呼吸逐渐变得表浅,呼吸频率逐渐减慢……

对于一般民众来说,有可能只要病人神志丧失,呼之不应,未看见明确的呼吸动作,即可能认为已经死亡,或者“断气”。其实,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,这些指标还很不够。

那么医院临床上又如何证实某人已经死亡呢?


(待续)

如何判断病人已经死亡?(2)(点击进入)



 相关专题:

·五花八门,奇闻轶事

·专题2信息无
 
  热门文章:
 · 原发性高血压[47976]
 ·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委员会[41534]
 · 心肌梗塞的诊断治疗[24155]
 · 如何判断病人已经死亡?(2[21535]
 
 相关文章:

·没有相关文章

相关评论:(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发表人:uuLUPk54

发表人邮件:ema7800il@linyify.com 发表时间:2020/11/16 23:02:31
    临沂市译友翻译有限公司是经临沂市工商局正式注册的专…详细内容
发表、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


Copyright © 2006 中国心血管病网(gxyb.cn;cheart.cn) All Rights Reserved.
普及版:高血压,冠心病,先心病,瓣膜病,心肌病等防治常识养生之道,医药新闻
专业版:常见心血管病学习资料,防治经验,最新进展及动态,心电图《每周一图》
晋ICP备06006156号